cyril.meth 发布
马文《论语》译者(左2)与孔院和大学教师
2013年11月27日,布加勒斯特。马其顿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在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谈的中国总理李克强见面时,将一本马其顿文的《论语》亲手赠给了李克强总理。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是马其顿青年汉学者冯海城(Igor Radev/伊戈尔•拉代夫)翻译,新近由马其顿Makavej出版社出版的。
说起马其顿的汉学研究,其历史并不太长。早年定居马其顿的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老师秦锡英女士,最先在马其顿传授太极拳并开展汉语教学,使马其顿人民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认识。1979年,马其顿汉语学者Verka Jovanovska将鲁迅的短篇小说直接从中文翻译成马其顿语。1985年,Dragi Mihajlovski从英语翻译了新中国诗歌。2009年,Katica Faroska-Acevska把小说集《给我老爷买鱼竿》从法文版翻译成马其顿语。《上海宝贝》一书也由塞尔维亚语转译成马其顿语。最近几年,曾在中国留学的马其顿年轻学者席晓兰(Sara)、冯海城(Igor)和爱莲娜(Elena)分别翻译出版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老子》和《红高粱》,内容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目前,席晓兰和冯海城不仅正承担着马其顿文化部的《唐宋诗词选》及《诗经》翻译项目,而且还成功地申请到将马其顿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文化部翻译项目。这就使中马文化交流由单向变为双向。当然,与传统的欧洲汉学大国瑞典、俄罗斯、法国等国相比,马其顿的汉学研究还十分年轻,急需要来自中国的帮助和提携。而作为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机构孔子学院理应承担起这项文化交流的重任。
由西南财经大学和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合建的孔子学院今年 9月成立,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孔子学院之一。建立伊始,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邓时忠教授一方面着手准备开展汉语教学,一方面联系马其顿本土汉语学者,调查马其顿汉学研究现状。在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语言学系汉语教师崔军红的协助下,先后结识了席晓兰(Sara)、冯海城(Igor)、安娜(Ana)等汉语学者,了解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积极鼓励他们从事汉学研究。得知冯海城先生翻译马其顿文《论语》出版,孔子学院主动与出版社一起策划举办推介会。于是,今年11月14日,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孔子学院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米拉丁诺夫兄弟”(“Brakja Miladinovci”)城市图书馆隆重举行了马其顿文版《论语》新书推介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中方院长邓时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孔子及其著作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特别强调,马其顿文《论语》的出版是给新建孔子学院送上的最好礼物。孔子学院马方院长Branislav Sarkanjac教授则从中西方哲学对比的角度介绍孔子,并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对比。崔军红副教授在发言中从学术角度介绍了《论语》一书的历史研究及孔子的核心“仁爱”学说。最后,译者Igor Radev谈到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比了翻译《道德经》与《论语》的不同经验。发布会在现场听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会后,不少听众向来自中国的教授和老师就孔子其人其书提问,也对新成立的孔子学院充满期待,希望能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马其顿当地电视台ALFA TV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录相,并在第二天的早间文化栏目中播放,著名杂志Premin也对发布会做了书面报道。
推介会后,恰逢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在年轻汉学者安娜(Ana)女士的协助下,孔子学院和译者冯海城向马其顿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赠送了马文《论语》,并建议将该书作为马其顿代表团的礼物赠送李克强总理。11月27日,两国总理在会谈之前,马其顿总理将此书亲手送给了李克强总理,两国总理脸上都露出了愉快的笑容,会谈就从孔子和孔子学院的话题开始。马其顿国家电视台用一分多钟的时间再现了这一重要时刻。
马其顿文《论语》拉近了中马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距离,给中马友谊之桥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色彩。一本书,一座桥。一边是马其顿,一边是中国。
(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语言学院崔军红供稿)